滨州

20年后,父母如何养老?

2022-03-30    

在北京工作的“90后”河南姑娘赵晶是家中独女,几年前,赵晶找工作时,爸爸这样告诉她,想飞多高就飞多高吧,不必牵挂他们。刚毕业两年的李笑笑是父母唯一的孩子,留在了读书的城市工作,与父母视频时,她常常能在他们的眼里读到思念,但飘进耳朵的总是父母爽朗的笑声,说着家里一切都好,让她在外面安心工作。

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牵挂与爱意温馨又克制。“不是不思念,而是不想让彼此担心,父母不愿束缚孩子发展,孩子期盼父母健康平安、生活充实快乐。”从事养老服务多年,民盟盟员、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徐兵见到了太多这样朴素而动人的牵挂。医养结合为老护航,老有颐养近在咫尺

独生子女家庭正面临哪些养老困难?目前有哪些养老选择?未来养老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期待?

不担心!养老选择有很多

“我舅舅跟我爸妈说,等他们老了,就组团去四川一带旅游养老,一路自驾,遇到好山好水,就停车游玩几天。要是碰巧与那个地方投缘,就在当地找一家养老机构享受晚年。”赵晶告诉记者,虽然父辈们还没有具体确定旅游养老的路线,也不清楚国内旅游养老的发展现状,但她和长辈们很有信心,“有需求就一定会催生供应,也许现在旅游养老相关产业链尚不完善,但相信随着需求的增加,这一块也会发展得越来越成熟。”

李笑笑两年前毕业时选择了留在离家一千多公里远的城市就业。“父母跟我不止一次说过,他们老了就去养老院,养老院里不仅人多热闹,还有丰富的文体活动,不会来我工作的城市养老。”

徐兵介绍,目前,大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尚年轻,还没有真正开启老年生活,一些关于养老的设想也仅是初步想法。但在十年、二十年后,这批父母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因病或其他原因丧失一定生活自理能力,这时候,他们的养老相关需求就会大大增加,并且变得现实很多、急迫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是涉及千万家庭幸福的公共事业,这一块工作只有提前布局,久久为功,才能稳定小家,从而安定社会。”

据悉,近年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徐兵以上海举例,目前,上海主要形成了“9073”的养老模式,即90%老年群体选择居家养老,7%选择社区养老,还有3%选择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比较容易理解,上海许多街道建立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就属于社区养老。”徐兵说,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可提供长者日间照料服务、爱心食堂,方便子女白天上班时老人的起居生活,“甚至子女要去外地出差,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还可以提供短期住宿照料,老人带好生活用品住个十天没问题”。

机构养老即养老院等专业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但目前来看,虽然机构养老越来越走向专业化,但大多家庭并不倾向这一方式。“一是费用相对其他养老方式较高,二是传统观念使然,很多老人还是觉得熟悉的地方更温馨、更有安全感。”徐兵介绍,医养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机构,二是就医休养一体化的护理医院,三是社区卫生院定期为养老机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些医疗服务都可走医保。

不意外!居家养老受青睐

采访中记者发现,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近些年才开始考虑父母养老;“95后”的年轻人表示,自己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年轻的父母也还没有考虑过。

西安小伙王嘉西今年30岁,与妻子均是独生子女,在北京上班,他还没有细想以后两边父母如何养老。但他告诉记者,虽然养老服务越来越完善,但他依旧认为,子女的照顾陪伴是最重要的,“大概率还是会把父母接到身边来照顾”。

经过调查,大部分人与王嘉西有着相同的选择,居家照顾仍然是他们最倾向的方式。然而,一二十年后,如今这批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将处于事业最吃劲、扛起家庭责任的重要阶段,若遇到失能父母需要照顾,经济和精力都将受到极大挑战。作为独生子女,他们要如何面对?

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行或许能一定程度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徐兵介绍,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以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参保人提供专业长期护理服务。截至2021年9月,全国49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参保人数达1.34亿人。“以上海为例,投保长期护理保险后会对老人的失能程度进行评估,评估完成后老人可以享受专业护理人员相应的上门照护服务,这个服务在市场上价值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而投保人实际只用花费相当少的费用,大约是这个服务费用的百分之十。这在减轻经济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护理人员一般是执业护士或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和资质考核的护理人员,相对家政人员照顾起老人来更为专业。”徐兵说。

在完善照护服务方面,近年来,多地养老服务创新了不少做法,例如针对几乎全卧床的失能老人设置家庭照护床位,把床位安在自己家,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上门服务,既不让老人脱离熟悉的环境,同时又更好地统筹了养老机构的床位资源。

“再比如,我们在上海的一些街道、社区试点‘嵌入式养老’,即用社区养老的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徐兵介绍,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纺大小区,街道将一处空屋改成适老化样板房,作为“嵌入式养老”的服务点,由金福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老答疑,社区居民可在此咨询养老服务、适老化改造等事宜,也可在这儿租赁适老化用具。如果老人有需要,他们只需要按响家中的应急呼叫铃,专业护理人员会在15分钟内提供上门服务。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尝试得到不少居民肯定。“好评也反映出这种创新契合了居民养老的需求,但不得不承认,专业养老护理人才的缺乏让包括这项创新在内的许多养老服务在实施时倍感力不从心。”徐兵说。

不容易!养老也需“一盘棋”

养老问题解决得好,所有家庭都将受益,包括独生子女家庭。在徐兵看来,养老是一件千头万绪的事情,还有很多难点、堵点需要解决。

徐兵表示,加强政策引领、完善顶层设计是第一步。养老涉及众多部门,“相关部门合作机制要更加畅通”。他以居家养老的“两张床”举例,家庭照护床位针对失能老人,由民政部门主管;家庭病床由卫健委主管,针对患病老人开放,有更加严格的认定资质,老人需要打针等医疗护理,这不是普通护工能做到的。“符合‘两张床’服务标准的老人存在一些交叉,打针挂水时找护士,喂饭清洗再去找护工,如此两头分管会给这部分老人增加负担,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医’和‘养’应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从事养老服务本身需要一定的公益之心。”徐兵表示,无论是民办营利养老机构和公办非营利养老机构都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理解和全方位的支持。目前行业内缺少护理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在一些大城市,从事养老一线服务的多是外地来务工的中年妇女,后备力量不足。在金融支持方面,近年来,各地出台不少政策但真正落地不多。为此,徐兵呼吁,各地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克服困难,突破瓶颈,为养老事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养老不仅与老人相关,它还与奋斗中的年轻人相关,只有老人安享晚年,年轻人才能真正安心投入工作,经济社会才能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受家庭结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面临更加突出的养老压力,需要从实际出发,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养老解决方案,充分考虑老人投奔异地就业子女的住房需求,考虑资源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养老需求,考虑在财税政策方面为独生子女家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等。

“对养老需求方来说,目前他们获取养老信息的渠道较为有限,亲身体验的机会更少,这方面问题也应探索解决。”一段时间以来,徐兵一直在筹备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的养老顾问实体店。“应该让大家有更多机会体验最新的养老服务,了解养老政策,市场也应该看到现今不同家庭的多元养老需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