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进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8场,邀请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先生,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先生,部长助理陈春江先生,介绍“坚定信心 ,奋发有为,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服务好“一老一小”,不仅是促消费,更重要的是民生工程
经济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目前,在一些城市社区,居民生活不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近年来,商务部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请问,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推进?
王文涛:这个问题是涉及到社区商业建设问题。有研究显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费支出,都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也就是步行15分钟的距离。在这个范围内,消费市场潜力还很大。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是要加快繁荣社区商业,让居民在家附近享受到便利优质的生活和服务。这既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更是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举措。
前两年,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分两批在80个城市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进便民服务进社区、进居民点。目前已建设1402个便民生活圈,服务社区居民3200多万人。这项工作得到了试点城市的重视,很多城市都把它纳入民生实事工程。
试点地区居民反映,相比试点前,他们的生活更便利、更快捷、更智能,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等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需求,也在“有没有”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好不好”的需求。调查显示,试点地区居民综合满意度达到93%。举几个地方的例子,江浙沪积极发展邻里中心、智慧微菜场等便民业态;济南、福州等地发展社区工坊、城市书房等特色项目;北京、天津等10个城市发布“生活服务业网点动态地图”,利用大数据动态监测社区消费供需情况。
下一步,我们将在前期基础上进行总结,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总体考虑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城施策、有的可能还要“因圈施策”,不能一个标准、一个模子去套,体现个性化、多元化和特色化,优化社区消费空间布局,配强消费载体设施,提升智能化便利化水平,丰富多元消费业态。力争到2025年,让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都行动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建,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根据群众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和需求,我们结合前期试点经验,当前重点抓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项。一是发展“一店一早”,“一店”就是便利店,满足步行15分钟能够买到基本的东西;“一早”是早餐点,这也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要推动更多连锁化、品牌化的便利店和早餐点进社区,也要引入一些特色的、传统的、创业的多元市场主体。
二是补齐“一菜一修”。所谓“一菜”就是菜场,各种形式的菜市场,有大也有小,大的是市场,小的是菜店,我们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改造提升,更关注环境、卫生和质量的把控,使大家能够放心消费。所谓“一修”主要是日常的配钥匙、修鞋等,小修小补的东西也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补充。
三是服务好“一老一小”。“老”就是老年康护,“小”是幼儿托管,建设完善一些服务设施,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
总之,这项工作不仅是促消费,更重要的是民生工程,我们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居民所需所盼、急难愁盼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真正把一刻钟生活圈建成社区居民的“幸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