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建议,将农村空置小学改造为老年服务中心。
空置农村小学越来越多
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年,全国小学在校学生数为9926万人,小学学校数量为24.1万所。十年后,即截止到2021年,全国小学在校学生数量减少到8982万人,但小学学校数量则减少到15.4万所。这就是说,过去十年间全国小学在校学生数量减少了944万人,小学学校数量减少了8.7万所。伴随中国人口总数从“正增长”到“达峰”再到“负增长”的转变,今后每年全年出生人口的数量会处于逐步降低的态势。《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年全国出生人口已经下降到956万人,这使全国总人口净减少了85万人。
“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小学学龄人口也将处于下降通道,全国小学学校的生源结构也会表现为:年级越低,生源数量也会越少。这势必使现有小学学校的数量趋于下降,使空置停办的小学学校数量越来越多。”张翼表示。
在全国小学在校学生数量逐步减少的同时,城市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小学校的生源则大幅增长。
“这就是说,虽然小学在校学生数量处于下降态势,但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的小学的在校学生数量是增加的——每个班也越来越‘大班化’了。”张翼说。
失去生源的小学校,主要是那些处于偏远地区而又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的小学校。在有些偏远农村地区,小学校已经停办多年。在另外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尤其是人口净流出较多的东北农村偏远地区和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小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日趋下降——有些已趋近于停办状态。很多这样的小学校的学生已不足20人,被称为“麻雀小学”。
养老资源严重不足
在小学学龄儿童与青年逐步进城的同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了。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50%。
但在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1亿多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3.81%。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903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7.72%。这两项指标分别超过了中度老龄化社会的20%和14%的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百分比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1%和4.2%。
另外,年龄较大的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也开始回流。
国家统计局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总数的27%左右。这就是说,伴随年龄较大的农民工逐步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如果其难以在城市生活,则大概率会返回农村重新种地务农与养老。
2022年,农民工总数达到2.95亿人,约占我国劳动参与人口总数的40%多。应该说,城镇化已为农民工的市民化敞开了大门,户籍制度改革也创造了更多的制度红利。除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的发展战略,已由原来的“招商引资”转变为“引进人才”,最近几年又转变为“吸引人口”。由“引进人才”向“吸引人口”战略的转变,改变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机遇。但由于农民工的收入还不足以完全支撑其整个家庭的日常开支,故其会首先选择将自己的子女带入城市使其接受良好教育,这使随迁人口以少儿人口为主,使留守人口以老年人口为主。
“对于绝大多数行政村来说,常住人口越来越老龄化了。除企业化的村庄外,在以家户农业为主的村落,50岁以下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张翼总结,“这使传统社会形成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失去了人口结构的支撑,进城的子女很难为在村的老年父母提供家庭劳务支持与精神慰藉。”
对于有一定收入(子女的资金支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土地转让收入)、日常生活还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来说,如果能够一方面在家庭留有的菜地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以满足日常消费,另外一方面也在与熟人的交往中满足情感需求,应该是一种寄托“乡愁”的在地化居家式养老选择偏好。
对空置小学进行适老化改造
张翼建议:“在学龄儿童迁出与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如果将空置或即将空置的小学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适老化改造,既可以防止其废弃闲置,也可以盘活村集体财产,更可以避免校舍变卖形成土地与资产流失的腐败风险。”
如果将村小改造为“在地化”老年服务中心,就近就地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自理能力的老年服务需求,应该是一种“花小钱但却能够办大事”的政策投入。
张翼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走先试点再推广之路。适老化改造资金可以在各级财政的乡村振兴资金中,拨出一定比例支持农村空置小学的适老化改造,有条件的行政村应该从集体资金中自筹资金或自筹部分资金。当地相关部门应该在税费、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二,对空置小学校校舍的质量进行评估,选择适宜改造而又交通便利的校舍进行改造。与此同时,还要对周边各个自然村老年人口数量与分布状况进行摸底调研,在老年人口数量较少时,在与邻近几个相关行政村民主协商基础上,经合法程序、以基层治理之路打破行政村的区隔联建老年服务中心。
第三,在老年服务中心应当考虑配置科教文卫体等设施,使其具备老年党建、老年科普、老年健康防疫、老年社交与老年体育等职能,但需要严防赌博活动。
第四,在老年服务中心建立老年长者食堂,在对乡村志愿者进行培训后安排其轮流做饭,满足食堂服务需求。相关行政村通过土地流转配置菜地以供老年长者食堂使用,拨出部分村集体资金购买米面等主食。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通过“乡贤”评估享受老年长者食堂服务的老年人口的年龄段和身体健康程度,制定适宜本地物价水平的季节性用餐价格。在志愿服务稀缺的村落,还可以动员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承担部分服务供给工作。
第五,居民和老年村民都有权利享受老年服务中心的科教文卫体等服务。但老年服务中心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日托床位,也考虑配置一定数量的长期照料床位供年长者使用。在试点长期照料保险的地区,照料资金从长期照料保险开支。
第六,将老年服务中心与乡村医生制度相结合,使老年服务中心具有“医养结合”性质。在老年人口患病或需要医治时,负责送医治疗并将病患状况及时通知其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