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应对不断提升且日趋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一项重大民生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而“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劳动时间的社会交换机制,其所秉持的互助互惠、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链接各类社会养老资源、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作用愈发显现。
1998年上海在国内首开“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先河,各地随后积极跟进探索,经过了20多年的本土化实践,“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价值理念、运作模式、运行机制不断被认可。当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建设在各地已取得一定成效,各地“时间银行”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开展了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的养老服务,在吸纳各行各业人员成为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贡献知识、技能、时间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同时,“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还广泛引入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甚至许多非传统养老领域的组织与机构也参与其中,这为养老服务的供给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与组织资源,大大拓宽了服务范围,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均得到提升。
一、“时间银行”发展仍存在一些困境
当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公众认知程度都还比较低,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着不少堵点困境。
1.运行存在信任风险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先存后兑的服务机制,使得志愿者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延期支付和长期等候的特性。这就导致许多民众对“时间银行”未来的存续,以及“时间账户”的存续、保值、安全存在疑虑。此外,目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信用担保和信用评估机制还尚未建立,也增加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信任风险。
2.统筹管理层级较低
当前,绝大多数地区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仅停留在还在街/镇、社/村层面。一方面,较低的统筹管理层级会带来制度碎片化的问题。不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政策、对象、内容、标准、系统等存在差异,不利于各地“时间银行”的政策衔接和整合。另一方面,在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下,较低的覆盖范围也会使“时间货币”的流通性大打折扣。此外,由于街/镇、社/村的社会资源、服务力量比较有限,也很难支撑“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素。
3.内生发展动力不强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面临着较为明显的志愿者招募和社会关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各地“时间银行”动员社会成员参与的方式主要为未来服务时间兑换以及荣誉表彰和事迹宣传等,激励作用不强,难以吸引更多的志愿力量自发参与。另一方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虽然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总体上由于宣传的手段有限,加之社会民众的志愿意识淡薄,大部分民众并不了解和关心“时间银行”,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二、加快构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制度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制建设与政策支持
一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省级层面的养老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明确其中,为其建设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基本内涵、主体责任与义务、运行规则等,以及围绕建设与运营、信息系统建设、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管理、服务事项与流程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构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政策框架;三是探索各地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时间银行”管理体系。可依据不同层级建立“省级总行+市级分行+区/县级支行+街/镇或社/村网点”纵向一体的管理网络。建立全省统一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发行“时间货币”。
2.组建“时间银行”社会公益联盟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应尤其重视社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等团体性和专业化力量的引入。一是通过政策支持、宣传对接等方式积极与康养、家政、商超、教育、餐饮、法律、金融、文娱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展开合作,构建“时间银行”社会公益联盟,拓宽与延长互助服务链;二是建立多业务接入的“时间银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同时开发手机APP或小程序,链接线上线下各类服务资源。进一步促进“时间银行”的资源整合效用,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3.建立多元时间兑换机制
一是建立时间的积分兑抵机制。为了增强时间存储兑换的及时性和连续性,“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可建立积分兑抵机制。志愿者在达到一定的时间储蓄值后,可从其“时间账户”中拿出一定比例的时间兑换成时间积分,在参与“时间银行”社会公益联盟的机构与组织时使用;二是建立“时间货币”转让与继承机制。如“时间货币”可以转赠送给自己的直系亲属,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老年群体,以加速“时间货币”的流通,增加互助的渠道;三是建立志愿者身份福利机制。为那些“时间银行”账户存有较长时间和具有较高评价的志愿者提供一些消费折扣、优惠活动。